新華社報道,各地重點高校今年擴大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(簡稱“貧困專項計劃”),實施農村學生單獨招生等舉措,以增加農村生源。其中,參與“貧困專項計劃”的學生從去年的3萬名增至今年的5萬名。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表示,今年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比去年增加了11.4%。
  “貧困專項計劃”之誕生,有現實的背景。幾年前,一個名為“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”的調查引發了公眾的熱烈關註。調查結果顯示,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不斷滑落。截止到2010年,清華農村生源占17%,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僅為一成。
  人們不能忘懷,上世紀80至90年代中期,雖然高考升學率低,卻被寒門子弟視為知識改變命運的黃金年代。據統計,1978年至1998年這二十年間,北大農村戶籍學生的比例始終在20%至40%之間。回眸歷史,當年大量農村學生通過教育,用知識改變命運,轉而成為社會的精英,堪稱改革開放的重大成就之一。
  為什麼生逢高校擴招的時代,農村學生反而難上名校?為什麼出身越底層,上的學校就可能越差?為什麼三十年來國家的轉型在繼續,但底層個體命運的轉型卻逐漸陷入停頓?
  正是針對這樣一些讓人困惑的問題,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,主要包括:實施國家“貧困專項計劃”,由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;由部屬高校、省屬重點高校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額,專門招收邊遠、貧困、民族地區的農村學生。不僅如此,改變“寒門子弟上名校難”還成為國家重點改革計劃的一部分,《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》中明確提出,“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”、“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”。
  從今年高校招生的情況看,類似措施已經取得了一定效果。據透露,清華大學2014級新生中,農村生源比例達到16.5%,其中,“貧困專項計劃”錄取的251名新生中,農村戶籍生源比例為44%;北京大學今年在全國21個省市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共招收250人,比去年增長3倍多。
  扶持寒門子弟的政策頗有成效,但需要看到執行過程中暴露了一些問題。海南一貧困縣高中老師告訴記者,不少重點高校的貧困專項和定向招生中,並未限定農村戶籍要求,導致越來越多縣城領導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讀書,而是送往貧困縣高中就讀。即便部分重點高校要求農村戶籍才能報名參與“貧困專項計劃”,但在很多基層貧困地區,一些官員利用影響力將子女改回農村戶口也並非難事。
  原本是扶持寒門子弟的政策,最後卻落到了官員子女的頭上,雖然這可能只是剛剛露出的苗頭,但也值得格外的警惕和重視。毫無疑問,一旦有了最初的成功者,便一定會引來一個效仿的群體。人們之所以稱贊“貧困專項計劃”等一些改革措施,是因為相關政策包含著使階層不再固化、讓社會流動性加強的善意,如果從相關政策里受益的並非預定中的寒門子弟,這意味著從根本上顛覆了政策的初衷。
  為了防止官員子女對扶持寒門子弟政策的覬覦,需要拿出一些辦法,容易想到的是不妨在招生階段增加一些諸如公示等環節,並制定違規一經查實即取消招生資格等懲戒措施,而從長遠來看,改變寒門子弟上名校難、打破階層固化還是需要戶籍和教育改革的深化,努力使城市和農村、不同城市之間所享受的包括教育在內的公共服務大致均衡,同時切實減少權力對社會流動機會的影響和干預,給公眾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。  (原標題:[社論]扶持寒門子弟需要杜絕他人覬覦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r26gran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